▲肖君绛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照片
▲肖君绛先生在武汉执教时的照片
黄金子女士的硕士论文封面
肖君绛建的绛园 ■刘 兴
人物档案
国籍:中国
籍贯:江西萍乡
最终学位:学士
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数学
笔者在《绛园余音》一文中曾提到,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黄金子女士对肖君绛先生传奇的一生很感兴趣,已将他列为研究对象。她各方收集资料,经过一年半的努力,终于将12万余字的研究论文完成,题目是《肖君绛与代数学在中国的传播》。这是肖君绛去世70多年后,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他的作品,使肖先生的影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让更多的人从中了解肖先生的人生轨迹和他在现代数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对于萍乡人来说,能有这么一位杰出人才,也是家乡人的骄傲。
肖君绛的家世与生平
肖君绛,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生于萍乡。他的祖父肖钖琦(1824年-1886年)曾为清朝国子监生诰封奉直大夫,任官多年,退休归田后在萍北石洞口东村,选择一个傍山依水的地方,购地数亩,建别墅数幢,取名“自得山房”,与6个儿子同住。
中国古代大家庭向来重视读书。肖家也不例外,肖钖琦除亲自授课外,还聘请名师教习子弟。
肖家建有藏书楼一座,一层是教室,供族中子弟读书之用,肖君绛幼年即在此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二层用于藏书,有藏书1.3万多册,不仅有线装古籍、经典善本、名人字画,还有现代书如《东方杂志》《新青年》《大有文章》等。近代肖氏子弟不仅接受过传统教育,还涉及与时俱进的新知识新思想。
肖君绛同祖父堂兄弟9人,除4人过早去世外,其余5人学成后对社会均有巨大贡献。
四兄肖师兆,日本东京大学毕业,后任萍乡教育局局长、孤儿院院长;六堂兄肖赣,北京大学毕业,任商务印书馆编审、萍乡中学校长;七堂兄肖池云,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北伐战争中任师长,后任萍乡县县长;肖君绛排行第八,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毕业,任武汉大学教授;胞弟肖洁,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毕业,后任萍乡小学校长、贵阳青年中学教师、贵州师范学院职员。
肖君绛一生多次经历与骨肉至亲阴阳相隔。11岁时父亲去世,同胞兄弟姐妹5人,病故3人,只剩下他和弟弟肖洁。他和妻子叶氏先后生育6女1子,仅三女儿肖而兰和小儿子肖而江长大成人,其他5个女儿分别在武汉和萍乡夭折。
肖君绛自幼体弱多病,常年吃药。读中学时,又患上急性痢疾,回家治疗时,致母亲被传染而去世,这对他打击很大,于是萌发了学医的念头,之后5个女儿的去世,更坚定了他学医的决心。他广泛收集、研读中医典籍,研究中国传统中药药学,持之以恒,自学成材,成为一代名医。1934年,他被中央国医馆聘为编审委员。武汉政界商号名流请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
特别是1938年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期间,师生们生活艰苦,医疗条件太差。他除忙于教学外,还承担了为师生看病的责任,从早到晚都有人找他看病,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他高明的医术,救人无数,被学生誉为“教授神医”。
由于长期过度劳累和严重的营养不良,最终患肠癌去世,享年52岁。
武汉师生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1946年夫人叶氏将灵柩迁回萍乡,改葬萍北横板桥河田。县内有关官员、社会名流和亲属参加改葬典礼。至此,从青年时期离家外出几十年的肖君绛,终于魂归故里,叶落归根。上世纪90年代,萍乡开发区因建设用地需要,将其墓迁入横板桥公墓。
肖君绛生前于1936年斥巨资在萍乡城内李子园购地一亩,委托胞弟肖洁建豪宅一栋,取名“绛园”。1937年,被软禁的张学良和夫人于凤至路经萍乡,曾在“绛园”住过一段时期。如今“绛园”被命名为“张学良旧居”,列为省、市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
谁能料想到,肖君绛建造的这一恢宏巨宅,他本人竟一天也未住过,却是他留给世人唯一的物质财产。
肖君绛的教学与著作
肖君绛在日本留学回国后,先后出任国立武昌大学、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教授。1928年9月出任武汉大学数学系教授。他的教师生涯绝大部分是在武汉大学数学系度过的。
武汉大学数学系1925年接收第一批本科生,学制4年。作为骨干教师,从1929年起,肖君绛每年授课3门,且绝大部分为专业必修课,以近世代数学领域的课程为主。他的总体任课科目的种类较为丰富,其中包括“群论”“实变函数数论”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必修课,还有两门选修课“概率学与最小二乘法”和“连分论学”。1938年西迁四川乐山后,“数论”和“近世代数学或抽象代数学”分别成为了武汉大学数学系三年级与四年级的必修课,均由他授课。除此之外,他还开设四年级选修课“多元数论”“类体学”等,其教授的“群环体论”“近世代数学”等课程,属于当时国内前沿的大学数学课程。
为弥补大学代数教材的不足和引进世界的著名代数学著作,肖君绛在繁重的教学之余,编撰和翻译代数学著作9部,是当代数学界著作最多的人。分别是:
1.编撰《行列式理论》,是肖君绛最早的一部著作,分上下两卷,上卷为理论部分共10章,下卷为应用部分共7章。这部书内容较基础,知识章节清晰,并配有例题,是一部较实用的著作。
2.译著《行列论》,其原著者滕原松三郎,为日本数学家与数学史家。全书共3章,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3.编撰《行列式论与矩阵论》,全书包括9章和两个附篇共46节,由武汉大学印刷出版。
4.译著《数论》译自德国著名数学家赫克所著《代数数论讲义》,全书共8章64节,是原著的翻译足本。
5.编撰《多元数论》1939年完成,全书共5章43节。
6.译撰《代数整数论》,整书共4篇21章。
7.译著《群论》,译自日本著名数学家园正造的《高等代数学》,共5篇25章177节,分上下两用。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8.译著《抽象代数学》,译自日本著名数学家园正造所著《抽象代数学》,全书共9章118节,1935年在武汉大学印刷出版。
9.译著《近世代数学》,译自荷兰数学家范德瓦尔登的世界名著《从近世代数学》全篇分二册,一册共10章76节,二册共7章57节,由武汉大学出版发行。
肖君绛的贡献
代数学是数学最重要、最基础的分支之一。代数学发展之初,长期与算术交错在一起,一般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后逐渐发展成一个独立数学分支,主要研究代数学方程求解问题,方程理论随之逐步建立。19世纪初,代数学迈向新的发展阶段,代数学终于从方程理论转向代数运算的研究。抽象数学建立,并在20世纪以来获得空前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肖君绛贡献巨大,是民国时期传播高等代数学知识的重要人物之一。冯绪宁、袁向东在《中国近代代数史简编》一文中指出,肖君绛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中国代数界群星璀璨中最亮的一颗。
肖君绛不仅在教学、著书上成绩卓著,更重要的是,他的教学实践影响了一代学子,培养了一批数学方面的顶级人才。
武汉大学第十四届毕业生王柔怀,师从肖君绛学习《近世代数学》,拓宽了眼界,成为我国偏微分方程领域重要专家,他后来回忆说跟随肖君绛学习“由此得知当代数学为何物。”
他的学生肖文灿、曾宪昌、张远达、熊全淹等都成了近代中国代数学领域的专家。其中肖文灿来自贵州的贫困地区,但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毕业后,肖君绛便资助他去德国留学。肖文灿学成回国,遵循老师的意愿,回到家乡发展教育事业,后来成为贵州师范学院院长。
相关链接
对肖君绛的研究
自肖君绛去世后的80多年中,有关他的事迹报道大多散见在一些有关武汉大学校史的回忆录当中,如谢红星主编的《武汉大学历史人物造录》《珞珈山兰台文集》、郭金海《现代数学在中国的基础》、杨静远的《让庐日记》、常兴录的《近世代数学的研究》、刘秋华在专著《二十世纪中外数学思想交流》中,以及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著名作家叶圣陶在回忆录中对肖君绛的事迹都有所提及,但都未形成系统,比较分散零碎。
而在近十几年来,对肖君绛的研究有了一些进展,出版了一些比较完整的研究文章。如冯绪宁、袁向东所著《中国近代代数史简编》中,第三章《肖君绛首译范德瓦尔登近世代数学》介绍了肖君绛翻译该书的情况。张在军在台湾出版的《才情与风范》一书中,有一长篇文章《肖君绛:把脉问诊的数学系教授》,着重介绍了肖君绛在武汉大学任教时为人津津乐道的医术,肖君绛为创办武汉大学附中解决教师子女读书困难所作的努力,以及肖君绛去世时,武汉大学师生为其举行隆重葬礼的详细情况。欧阳顺湘在其《近代代数学传播者肖君绛》一文中,概述了肖君绛的生平和传奇故事,评价了部分肖君绛的译著及编写代数学著作的总体工作。笔者系肖君绛胞弟肖洁的女婿,近年来在本报陆续发表了4篇有关肖君绛的文章:《绛园和它的主人》、《绛园余音》、《绛园余音》续和《东村学庄的来龙去脉》。首次披露了肖君绛的家世、童年生活和子女的详细情况,弥补了肖君绛研究工作中的一些空白。
肖君绛去世时,我国一代大儒马一浮老先生曾撰文《哀肖君绛》:“君萍乡人,长于数学,而善以仲景方为人治疾,其殁也,人皆惜之。不衔西方数论师,出生齐国号卢医。相逢已惜三灾晚,举世常遭二竖欺。君近川缘无圣药,送君《蒿里》有新词。玉函金匮俱尘土,谁信长桑饮上池。”
请输入验证码